一、基本信息
专业 |
085601 |
专业名称 |
材料工程 |
学制 |
3年 |
学位类型 |
专业学位 |
学院名称 |
137 未来能源与环境安全实验室 |
招生人数 |
16 |
联系人 |
张老师 |
联系电话 |
0755-23256899 |
电子信箱 |
zhangqianqian@sztu.edu.cn |
初试科目 |
[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01]数学一;[809]材料科学基础或高分子化学; |
复试科目 |
[F126]专业综合知识考核(应用技术学院); |
注:具体考试科目参考书目信息详见深圳大学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https://yz.szu.edu.cn/info/1006/13396.htm
二、专业方向及指导教师
专业方向代码 |
专业方向 |
指导教师 |
01 |
未来能源材料与器件 |
莫富年,邓亚骏,杨涛,林羲栋 |
02 |
光电材料与器件 |
唐巍,汪超,唐定远,苑婷婷 |
03 |
智能可持续材料与器件 |
黄理纳,李俊峰,陈钰蓝,李娜娜,陈志翔 |
三、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备扎实材料科学与工程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学生将深入理解材料结构、性能、制备与应用的核心规律,特别是在未来能源材料与器件、光电材料与器件、智能可持续材料与器件等前沿方向。培养过程着重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使其能独立发现、分析并解决本领域复杂科学与工程问题;强化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掌握先进材料设计、制备、表征、器件集成及性能优化的关键技能;塑造严谨的科学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团队协作精神。毕业生将具备在高校、科研院所及高新技术企业从事前沿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的能力,成为推动相关领域材料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培养方向:
(1)未来能源材料与器件
聚焦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先进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以及天然气水合物等新能源开发的关键技术研究,致力于开发高效、安全的能源存储与转化解决方案,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与双碳目标。
(2)光电材料与器件
聚焦陶瓷激光材料与器件、非线性光纤光学、超快光学、微纳尺度光学及其应用, 以及光纤传感等前沿领域,致力于发展高性能、新机理的光电材料与器件系统,推动信息光子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
(3)智能可持续材料与器件
智能可持续材料与器件作为前沿交叉学科培养方向,深度融合材料科学、环境工程、人工智能及循环经济理念,致力于开发兼具环境友好性与智能响应特性的新材料及器件,其中退役电池回收与固废资源化利用与技术应用是核心研究内容之一。
师资队伍:
本专业依托深圳市海洋能源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高新区先进储能技术中试平台、深圳技术大学表面与界面前沿科学与应用工程中心、未来技术学院未来能源与环境应用工程中心、先进制造与未来工业中心等科研平台,现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2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10人,讲席教授2人,教授1人,副教授3人,助理教授6人。师资力量雄厚,大部分教师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
刘清侠,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终身教授,深圳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深圳技术大学讲席教授,表面与界面前沿科学与应用工程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国际著名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领域专家学者。已培养100多名博士后及研究生,桃李满天下。主要从事先进储能技术、清洁能源、新材料、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研究,先后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授权中国/美国发明专利60余项,并且部分专利成功得到商业应用,在把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
唐定远,深圳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先进制造与未来工业中心主任,深圳技术大学讲席教授,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机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美国光学学会会员,澳大利亚光学学会会员。多年来先后涉足于激光物理和技术、非线性光学、超快光学、微纳光学、固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光通信和透明激光陶瓷材料方面的研究,在知名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80余篇,在相关领域的国际会议上发表口头报告和邀请报告120余次。为物理学领域全球前1%高被引科学家。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陶瓷激光材料及其陶瓷激光器、非线性光纤光学、超快光学和微纳尺度光学及其应用等方面。
汪超,教授,先进制造与未来工业中心副主任。博士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硕士和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曾任职波科海姆科技有限公司(现NASDAQ:LITE)测试部经理,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2022年任职深圳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教授至今。研究方向包括:基于微结构光纤、光子微元的全光器件;超快激光微加工;痕量气体光谱分析技术;高性能温度、压力、振动传感技术;面向海洋、新能源、航空航天领域现场应用的传感系统。IEEE、Optica、中国光学学会会员。
杨涛,深圳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固体氧化物电池电极材料和器件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欧洲和中国项目金额1000余万,近5年内共发表SCI论文40余篇,包括Joule和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JCR一区的论文,他引2600余次,h因子27 (Scopus)。申请30多项国内和国际专利,其中PCT专利8项,获得美国、欧盟和中国专利授权20余项。在国际会议上7次做邀请报告,并担任大会组委会和科学委员会委员。被国际氢能杂志评为优秀审稿人,被美国化学会授予论文贡献奖,被英国皇家化学会邀请参加精英学者论坛。2021年取得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B)称号,继续从事新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开发。
邓亚骏,工学博士,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深圳市“鹏城孔雀计划”特聘岗C档人才,深圳技术大学“润园青年PI”、未来技术学院长聘副教授。本科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天然气水合物国际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和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工程系访学。研究领域包括天然气水合物等海洋能源开发、海洋碳封存、先进储气/气体分离材料、材料表面与界面相关科学及工程应用等。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新引进高端人才科研启动等项目共5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 Advance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期刊发表17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1部。
李娜娜,副教授,创新创业课程导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孔雀计划”C类人才,香港理工大学机械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增材制造(3D打印)、电化学及新型储能技术等。曾就职于深圳市3D打印制造业创新中心、南方科技大学、加拿大自然资源部以及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工作。主持与参与项目多项各级科研项目,申请专利40多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林羲栋,理学博士,助理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鹏城孔雀特聘岗C类人才。2018年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2019-2021年于香港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加入深圳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任助理教授。科研方向包括功能聚合物材料的设计制备、固态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研发应用。近年来,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累计引用次数1600余次,其中包括Mater. Today、Adv. Funct. Mater.、Adv. Energy Mater.、Small等国际知名期刊。
陈志翔,助理教授,深圳鹏城孔雀特聘岗C类人才,深圳技术大学润园青年PI”。博士/博士后毕业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共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Joule, Nano Energy等期刊发表17篇,申请发明专利15项,其中授权7项,主持市厅级以上项目5项,校企合作3项,退役电池回收技术成果落地转化1项(项目总金额1300万元)。主要围绕下一代电池体系的关键材料和器件构筑方法、储能器件拆解和能源材料回收利用开展交叉研究,开展高性能储能器件构筑和能源关键材料回收的化学原理、新方法与新技术研究,助力新型储能器件开发以及能源关键材料回收的产业应用示范。
苑婷婷,助理教授,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深圳大学博士后。从事特种光纤设计及光纤传感器相关器件研究。主持的主要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1项,博士后基金面上1项,曾参与过国自然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多项,近年来又开展了基于特种微结构多芯光纤的光纤细胞传感器探针的设计与应用。共发表SCI论文20余篇,参加国际光纤传感技术学术会议8次,申请国家发明及国外专利26件,已经获得授权的中国发明技术专利9件。
莫富年,工学博士,助理教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2020年博士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20-2023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材料学院从事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柔性水系锌离子电池,功能化水凝胶电解质,可穿戴储能器件等。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共同)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dvanced Materials, Angewandte Chemie,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唐巍,助理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高性能透明陶瓷在光学传感以及光信息储存等领域的应用。主持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市、校企联合项目5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共发表SCI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授权6项,部分专利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陈钰蓝,工学博士,助理教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2024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磁性纳米颗粒,高分子薄膜,软体机器人等。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共同)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Small,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篇。
课程设置:
主修课程包括新能源材料与技术、先进储能材料与器件、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激光原理及技术、高分子材料制备、表界面科学等。
教学资源:
本专业依托深圳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拥有实力雄厚的科研与教学支撑平台。充分利用深圳市海洋能源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高新区先进储能技术中试平台、深圳技术大学表面与界面前沿科学与应用工程中心、未来技术学院未来能源与环境应用工程中心以及先进制造与未来工业中心等核心科研平台资源。这些平台配备了先进的材料制备、表征、测试及器件加工设备,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学科前沿技术、开展高水平实验研究与实践创新的优越环境。丰富的平台资源有力支撑了未来能源材料与器件、光电材料与器件、智能可持续材料与器件等方向的实验教学、科研训练及学位论文研究,保障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与前沿性。
奖励体系:
研究生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参照深圳大学以及深圳技术大学奖学金政策执行。
培养特色:
(1)前沿方向引领。精准聚焦未来能源材料与器件(锂/钠电池、天然气水合物、波浪能)、光电材料与器件(光功能陶瓷、超快与微纳光学、光纤传感)、智能可持续材料与器件(智能穿戴器件、退役电池回收)等国家战略与产业急需的前沿领域,培养方向特色鲜明,紧扣科技发展脉搏。
(2)高端平台赋能。深度依托深圳市海洋能源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高新区先进储能技术中试平台、深圳技术大学表面与界面前沿科学与应用工程中心等核心科研与工程化平台,为学生提供一流的实践环境和接触尖端设备与技术的机会,强化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3)应用创新融合。强调“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应用转化”链条贯通,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扎实理论解决复杂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塑造兼具科学素养、工程思维、创新精神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端人才,服务国家及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与高端制造产业发展。
就业情况:
本专业紧密对接国家及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的重大需求,所设未来能源材料与器件、光电材料与器件、智能可持续材料与器件三大方向均为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的核心领域。依托强大的科研平台与产学研资源,毕业生具备显著竞争优势,就业目标面向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岗、科研院所技术岗及产业前沿项目管理岗等高端职位,发展通道广阔。
咨询方式:
张老师,联系电话:0755-23256899,邮箱:zhangqianqian@sztu.edu.cn
四、报考要求
报考本专业的学生要求具有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物理、化学或相关专业背景。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我校的考生,须有国家考试机构或高校教务部门出具的所报考专业 8门以上本科主干课程成绩证明,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报考前须经报考院系审核通过,除复试外还须加试两门本科专业基础课,部分专业还将加试实验等科目。